1952年,身处朝鲜战场的陈赓将军,应毛主席的紧急召唤返回国内。此次归国,肩负着党中央赋予的一项重大使命——巩固我国国防,并着手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成立规划,继刘伯承将军提出设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构想之后迅速提出。这两个宏伟项目:
一项旨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锻造高级军事指挥精英的工程,另一项则专注于军事技术的研发与制造。
对于步入五十年代门槛的新中国而言,尽管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已被驱逐出境,但国内百业待举,百废待兴。
面对外部帝国主义势力的虎视眈眈,新生的共和国亟需在新的国际环境中,加速发展我国的军事科学技术,形势紧迫,不容拖延。
五十年代初期的崭新中国,工业根基尚显薄弱,故而构建军事工程学院的挑战尤为艰巨。鉴于此,党中央对该项目给予了极高的重视,赋予其优先发展的地位,使得陈赓得以从各相关部门中精心挑选所需的人才与资源。
在筹备的初期阶段,陈赓一路畅通无阻,进展迅速。当项目推进至高岗环节时,陈赓所期望的“绿灯”却未能如预期般顺利通行。
设立军事工程学府,乃党中央之决议。作为政府主席的高岗,为何对陈赓的举措持反对态度?陈赓又是如何化解这一难题的?
1952年三月,陈赓奉命出征,踏上朝鲜战场的征途,接续彭老总的脚步,继续担负起指挥抗美援朝战争的重任。
短短三个月后,陈赓再度接到调令。这一次,竟是由毛主席亲自指派,召唤他归国,肩负新的重任。
6月中旬,陈赓沿着鸭绿江的路线返回北京。在与毛主席的交谈结束后,他才恍然大悟,得知此次赋予他的使命是筹办一所学校。
谈来颇为有趣,建国之初,我党汇聚了众多在硝烟中磨砺成长的优秀将领与信念坚定的干部。然而,在经济建设、教育事业方面,人才储备却显得尤为稀缺。
鉴于一切皆需从头摸索,众多昔日独当一面的大将不得不转向,投身于“副业”的探索之中。
7月中旬,毛主席亲自签署命令,任命陈赓同志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及筹备委员会的主任,全权负责筹备及组建军事工程学院的所有工作。
周总理特别向陈赓作出指示:“陈赓同志,军事工程学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关乎我国国防的未来。为此,党中央将全力给予支持。若你在人员选拔上有所心仪,尽管放手去挑选,若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直接来找我,或者向毛主席求助。”
承蒙周总理的明示,陈赓顿时消解了心头的顾虑,于是便投身于筹备委员会的同仁们 midst,日夜兼程地投入工作。在经过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后,陈赓最终定下决策,将学校的选址锁定于哈尔滨。
地址选定之后,陈赓便将此事上报至毛主席、周总理及朱总司令处。在党中央领导的一致赞同下,陈赓随即撰写了一份详尽的报告,并将其提交给了东北人民政府。
陈赓料想此事应当迅速得以解决,他已在京城做好了准备,拟率委员会同仁赴哈尔滨。出乎他意料的是,自报告提交已过半月,却未见任何回应。
朝鲜半岛战火仍在燃烧,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尤为珍贵。陈赓果断地摒弃了等待的态度,立即拿起电话,拨通了东北军区参谋长贺晋年的号码,急切地咨询有关批准设立军事工程学院的相关事宜。
贺晋年在电话中向陈赓坦陈:“我赞同在哈尔滨设立军事工程学院的提议。高主席似乎另有所图,仅凭我的观点不足以定论。您何不直接向高主席请教一番?”
自国家成立之初,高岗便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的副主席,并身兼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员及政治委员的重任。
在东北,高岗实掌大权,若无他的批准,陈赓的建校方案便难以得到行政层面的有效执行。
当前形势下,直接寻求高岗的协助似乎并不现实,毕竟时光荏苒,不容拖延。经过深思熟虑,陈赓最终决定,还是应当向毛主席请示。
陈赓深知毛主席公务繁重,因此在策划建立学校的过程中,他尽量避免打扰。面对当前的困境,为了不延误计划的推进,他不得不恳请毛主席亲自过问。
踏入中南海的菊香书屋,陈赓恰好碰见中央总参谋长聂荣臻亦在此处,遂急步而入。
毛泽东见到陈赓踏入房门,便微笑着调侃道:“哦,我们的校长大人,您放着学校的事务不忙,今儿个到我这儿,有何要事相询呢?”
闻言,陈赓故作忧心忡忡,眉头紧锁,沉声说道:
“尊敬的主席,我正面临一定的挑战。我们原本计划将学校的选址定在哈尔滨,并且您也对此表示了赞同。然而,高岗副主席对此表示了不同意见。自从我将报告提交至东北行政委员会,至今尚未得到任何回应。经过深思熟虑,我认为唯有再次向您求助,方能妥善解决这一难题。”
陈赓的话语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原本面带微笑的他瞬间表情变得严肃,随即发问:“难道我们的地方长官不支持你的工作吗?”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实行的是行省制,而地方最高行政领导通常由省委书记担任。然而,在建国初期,尤其是东北地区,情况则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尽管在行政划分上,东三省被划分为三个独立的省份,然而,鉴于抗美援朝战争的持续进行以及东北地区尚存诸多待解难题,东三省的行政管理权依旧由原东北局全面负责。
高岗原本担任东北局书记,如今更是东北行政委员会的主席,毛主席曾戏称他为“封疆大吏”,此言倒也颇有一番意味。
陈赓接着说道:“高岗同志虽未明确表达对我的工作不支持,但您亦深知,大象之躯难以推动,若他不能主动协助,诸多事务一旦交到他手中,恐将遭遇阻滞,我方的工作亦难以持续推进。因此,我仍恳请主席能出面协调,与高岗同志进行一番交流。”
毛主席静思片刻,遂言:“嗯,此军事工程学院院长一职,乃我所荐,自当由我亲自出面。如此,你便拟就一封电报,以中央名义,敦促高岗在筹办军事工程学院一事上全力予以协助,待电文成稿,我将亲自签署。”
聂荣臻旁侧闻言,遂以轻松的语气戏谑陈赓道:“陈赓同志,这可是朝廷的‘尚方宝剑’啊,日后若遇任何难题,切莫忘记出示这封电报。”
陈赓毫不犹豫,听闻主席此言后,即刻于毛主席的书房中草拟了一份电文,随即将其呈递给毛主席及聂荣臻审阅。
毛主席环顾四周,确认一切无误后,遂在文件上落笔签字,并将其递给了陈赓,指示他即刻将电报发送至高岗处。
尽管高岗身兼中央政府副主席、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要职,然而军事工程学院的创立却是党中央的决定。他为何会对此事产生误解?这一切都需追溯到他与陈赓的一次宴请经历。
1951年,陈赓将军尚未踏上朝鲜战场,期间,他前往中朝边界检视防御工事。恰逢途径沈阳,便在此逗留数日。高岗同志听闻此事后,竟先后两次登门拜访,最终成功地说服陈赓将军参加一场隆重的晚宴。
高岗补充道,此番晚宴的举办,旨在为陈赓举行,意欲对其辛勤付出予以深切的慰藉。
陈赓与高岗堪称旧识,自土地革命时期便已结识。高岗长期投身经济领域的工作,而陈赓则身为武将,因此两人间的交往并不频繁。
正因为此,高岗对于陈赓的沈阳之行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竭力邀请,旨在与陈赓建立并维护良好的关系。
毕竟对方身为政府副主席,盛情难却,陈赓亦只能应允赴宴。宴会上,高岗更是特意为陈赓安排了一位年轻貌美、舞技出众的舞蹈小姐。
该小姐步履轻盈,缓缓走向陈赓,伸出她那柔美的玉手,向他伸出了邀请之手。陈赓察觉到这一举动不合时宜,遂婉言谢绝了她的邀请。
旁侧的高岗目睹此景,察觉陈赓态度过于固执,遂起身对其劝慰。然而,陈赓实则心有难言,力不从心。他指向自己的腿部,再指向身边的拐杖,其意自明——身体欠安,实难再跳跃。
高岗心中想,众人瞩目之下,他一番盛情邀请,却屡遭陈赓婉拒,让他颜面尽失,显然是对他心生嫌隙。
此次会面后,两人之间的矛盾便由此滋生。高岗深感陈赓固执己见,难以笼络。而陈赓亦认为,胜利的果实尚未完全分享,高岗便开始疏远群众,沉溺于奢华,热衷于铺张浪费。
事实上,高岗此次邀请陈赓出席宴会,实乃意图拉拢。追溯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高岗便已对自身职位心生不满。
在他执掌东北时期,他四处招揽解放军及党内同仁,意图借拉帮结派之手段,扩充个人势力,以备日后积累影响力。然而,他未曾料到,在立场坚定如陈赓的面前,他竟遭遇了挫折,碰了一鼻子灰。
陈赓着手筹备设立军事工程学院,并将学院选址定在哈尔滨。然而,高岗闻讯后心生报复之意,故意拖延审批,对陈赓提交的报告置若罔闻。
他未曾料到陈赓亦不含糊,在得知是他阻挠之后,便径直求助于毛主席。高岗在接到那封毛主席亲笔签署的电报后,纵然心中千般不愿,亦不得不遵令执行。
在发电报予以提示之余,毛主席继而又指示国务院选拔了一批同志,组成了一个专项检查小组,并由其亲自派遣前往哈尔滨,严密监督计划的执行情况。
高岗亦不敢施展小聪明,他深知中央的问责将至,于是只得全心全意投入到筹备军事工程学院的项目之中。
项目进展日新月异,在选址问题得以解决之后,便转入了人才的招募阶段。为此,陈赓不辞辛劳,频繁地与陈毅通电话,直至将陈老总“缠”得有些烦闷,最终陈老总才松口,答应将他麾下几位同志借调过来。
类似的情形亦在各个部门上演,那段日子里,中央的同志见到陈赓,往往都刻意避让,唯恐被他搭话,索要人手。
1953年,军事工程学院的筹备工作已近尾声。陈赓深知时机成熟,便与筹备委员会的同事们一同从北京启程,抵达哈尔滨,着手进行正式的奠基施工。
获悉陈赓抵达哈尔滨的消息,高岗亦率众同行至此,再度与陈赓重逢。双方之间却不再流露出往日的融洽气氛。
高岗目睹陈赓周围人群攒动,不禁冷嘲热讽道:
“陈赓同志,真是说不得的,这回您可是大出风头了。中央政治局、中央军委、国务院都纷纷发文,为您造势,按理说,政协也应顺势出台一纸文件。如今恰好政协尚缺一位,宛如天际缺了一角,实属不祥之兆。
陈赓回应说:“中央决定设立军事工程学院,旨在加强国防,捍卫马克思主义理念。既然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对迷信并无信仰,那在行事上追求吉利又有什么必要呢?这并非高副主席所主张的吧。”
陈赓此言一出,高岗亦不再自寻烦恼,仅是例行寒暄,与委员会的各位同志握手致意后,便转身离去。
在着手创建军事工程学院的过程中,高岗的贡献并不显著。
随着学院开学典礼的圆满落幕,高岗旋即重返,意图邀功。他代表东北行政委员会,特邀哈尔滨市的相关领导以及军事工程学院的校领导团队,共同举办了一场庆功盛典。此举旨在共同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正式成立。
面对此情此景,陈赓并未予以拒绝。毕竟高岗身为东北行政委员会的主席,未来学院若在此地长期开展研究,自是少不了他的协助。他期望借此聚餐之机,能够与高岗深入沟通,化解旧日恩怨,重修旧好,携手共进。
当饭局真正展开,陈赓却发现情形并非如此,高岗在言辞间开始向在座的同志们发牢骚。他抱怨道,尽管中央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声称设立军事工程学院是为了加强国防,是一项长远的大计,实则不过是变相的贬职。
投身军工事业,不仅意味着要隐匿身份,更需投入大量时光,以弥补我国工业基础尚不健全的短板。
陈赓察觉高岗的言辞中似乎含有深意,于是打算开口劝阻。高岗似乎是在兴致勃勃地畅谈,亦或是故意如此言辞。
高岗再提,在革命烽火年代,那些曾在白色恐怖地区长期奋斗的同志,尽管他们的过往经历尚不明朗,但归来却能轻易地获得高位。而他本人,虽是革命之始便投身其中,却始终脚踏实地,自基层岗位起步,兢兢业业。
陈赓听来听去,越发觉得话语中透露出不妥,似乎高岗对刘少奇同志及周恩来总理这两位党中央领导人的地位有所微词。然而,在公共场合,陈赓不便随意发表意见,只能将这些话语默默记在心间。
多年的情报战线生涯积累的经验,让他敏锐地察觉到高岗似乎有些异样。
饭局落幕之际,陈赓即刻拨通了周总理的电话。电话那头,他直截了当地道:“总理,我有事须举报。”
陈赓将高岗在饭局上所发表言论悉数转述,并向周总理指出,高岗在言谈此番话语之前,已显现出在党内结党营私的迹象,提醒总理需警惕其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土地革命年代,周总理担任了陈赓的直接领导。鉴于高岗的言论实则隐晦地指向了周总理,陈赓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立即向周总理汇报此事。
周总理闻悉此事,未多言,仅轻描淡写地回应:“好,我知道了。”此后,便再无他言。
直至1954年,在党的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高岗与饶漱石密谋篡权的阴谋终于暴露无遗。在深刻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严重罪行后,这位曾立下赫赫战功的革命者,选择了以自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事后,在向毛主席汇报之际,周总理表示:“正是陈赓同志的汇报,让我对此事有了关注,他的贡献实属功不可没。”
即便1953年的那场饭局未曾发生,高岗的阴谋亦终将暴露无遗。毕竟,他的野心早已根深蒂固,难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无法回头。
审视陈赓将军,即便面对高岗的有意刁难,他依然能够着眼于全局,主动寻求与对方团结一致。
一经识破对方的阴谋,他即刻便能辨明是非曲直,及时向周总理汇报此事。
这样的胸怀与气度,无疑值得我们由衷地敬佩与借鉴。
配资之家论坛主要有配资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